作者:楊征

首先說北京,洪武元年(1368)八月徐達率領北伐的明軍攻下元大都之后,奉明太祖朱元璋的旨意將這里改名為北平,旋即開始對這座昔日的首都予以“降級”處理,其一便是放棄元大都北部人煙稀少的城區,將北城墻南縮五里,在今天北二環一帶重新修起了一道城墻。后來這道被放棄的北城墻最終保留至今,成為了今日的元大都土城遺址公園,而明代新筑的這道城墻于1969年興建地鐵二期工程的過程中被拆除。
徐達在大明朝開國過程中為明太祖立下了汗馬功勞,因此明太祖對他自然也是恩寵有加。當年朱元璋曾經有過將自己登基前的吳王府賜給徐達的想法,但是徐達堅辭不受,最終明太祖在吳王府的對面,利用關帝廟舊址為他興建了新的府邸,這座府邸的西花園即今日的瞻園。
瞻園在明代即有“南都第一園”的聲譽,如今這里也是江南“四大名園”(南京瞻園、蘇州留園、蘇州拙政園以及無錫寄暢園)之一。徐達去世之后,他的長子徐輝祖一支承襲魏國公封號(徐達生前的封號,死后被追封為中山靖王),作為魏國公府一部分的瞻園也得以繼續被營造。清代,這里被改為江南布政使司衙門,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兩度游覽此園并親題“瞻園”二字。回京后,乾隆皇帝對瞻園的景致難以忘懷,便在御苑長春園東南角模擬瞻園的意境修建了一座園中園--如園,取其義為“如同瞻園”。令人惋惜的是這座絕美的小園林毀于1860年英法聯軍的大火。
說起徐達的幾個兒女,有幾位也和兩座京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。首先是長子徐輝祖,他作為魏國公封號的承襲者對于建文皇帝是誓死效忠的,建文帝即位后第一年恰逢朱元璋忌辰,朱棣派遣自己三個兒子,也就是徐輝祖的親外甥到南京參加祭祀活動,當時徐輝祖直接向皇帝建議,說自己的三個外甥中,老二朱高煦為人兇猛彪悍而且狡詐,言外之意就是建議建文帝干掉他,可謂是為了朝廷而大義滅親。不過最終建文帝還是聽從大多數人的意見,把他們哥兒仨都遣返回北平了。若干年后燕王發動靖難之役,出力最多便是朱高煦。此時建文帝才后悔當初沒有聽徐輝祖的話。最終燕王攻破南京,建文帝下落不明,而徐輝祖則拒絕向燕王投降,并拿出了明太祖賜給徐達的子孫免死金牌示威。朱棣也拿他無奈,只能是免其俸祿和爵位,令他閉門思過。
五年后,徐輝祖去世,已經即位稱帝的永樂皇帝念保留了他子孫的魏國公爵位,原魏國公的賜園瞻園也因此得以留存。1644年李自成破北京,明朝滅亡,南京成立了以福王朱由崧為核心的南明政權,徐輝祖的后人徐文爵恰好也在同年襲魏國公爵,不過這一年清軍破城,徐文爵則沒有當年乃祖的氣節,第一時間便降清了。
徐達的四子徐增壽和自己的大哥則是立場完全不同,他支持自己的姐夫燕王朱棣,并經常在建文帝面前替姐夫說好話,史書記載他支持燕王的理由是燕王已經位極人臣,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,何必要造反?結果燕王發動靖難之役,徐增壽則暗中相助,經常為他送去南京這邊的情報。不料后來事情敗露,建文帝一氣之下以私通燕軍為由將徐增壽召至皇宮,親手執劍將其誅殺。
對于徐增壽這樣的重臣,又是自己的小舅子,燕王自然不能不加以撫恤。即位稱帝后便封其子孫為定國公,永樂帝遷都北京后,定國公這一支的后人也隨著北遷,皇帝特意在西城為他們營造了府邸,不過這座府邸卻沒有能像瞻園那樣保存至今,如今這里只遺留下“定阜街”這樣一個名稱,定阜就是定府,也就是當年的定國公府邸門前的這條街。
在門頭溝區潭柘寺鎮魯家灘村西南有一處定國公墓地,在多年前有人認為這是“徐增壽墓”。甚至在當地有說法認為,因燕王朱棣靖難之役,徐增壽在南京被朱允炆殺頭,所以定國公墓里埋的是“金腦袋”。
其實,并非如此。根據《定國公徐氏神道碑文》碑文記載,徐增壽死后“賜葬鐘山。謚忠愍、追封定國公”。魯家灘定國公墓埋的是第二代定國公,他叫徐景昌,是徐增壽之子。徐景昌于永樂二年(1404年)六月襲定國公爵,統領禁軍從南京護駕至北京。永樂二十二年(1424),徐景昌因居功自傲,屢被彈劾,明成祖朱棣無奈而削其公爵并停其職。洪熙元年(1425)仁宗又恢復其爵位。正統二年(1437),徐景昌去世,在魯家灘村建了他的“定國徐公墓”。《明實錄》有記載:“正統二年七月乙未,以順天府宛平縣京西鄉民地六十余畝,造故定國公徐景昌墳,命有司除其稅糧。”